相托与安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在我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时刻,庄严诵读中国医学生誓言: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护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曾记得,母校第五教学楼前,一块厚重的石碑上镌刻的这个“医学生誓言”,在一块并不是特别起眼的红白相间的花岗岩上,镌刻的文字足以影响所有医学生的一生。学生时期的我们,每每经过此处,在心中默念“誓言”时,内心总会升起一股自豪感,同时也会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激励着学生时代的我们,奋发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将来不辜负病患所托。
走上临床医生岗位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则感觉更多的是压力。病人来就医,将生命托付与你,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地去帮病人减轻痛苦,助其早日康复。可是医学有局限、医术有高低,医疗环境、医疗配套设备也有优劣,在不能够总是治愈的情况下,医患之间已经筑起了一道厚重的心墙,医患关系开始有些紧张,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过程。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浅显易懂的几句话,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却真正阐述了一个合格医者的功用,告诉我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医院要求我们重温医学生誓言和特鲁多医生的铭文,这在我们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显得相当有意义。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地去治愈我们能力范围内的疾病,而非全部。对于不能治愈的,我们却可以经常地去帮助,帮其减缓病痛所带来的痛苦,用言语、行动去安慰饱受病痛折磨的心。安慰可以助轻患者早日康复,助久病者树立战胜病魔之信心;助绝症患者乐观欣然的活好每一天。可以说,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一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医患沟通时,亲切平常的沟通是否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呢?是否可以改善医患这种尴尬的对立局面呢?我想这是完全可行的。
以我们血透室为例。血透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而血透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发病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梗阻性肾病等,走到了一起,来到了这个统称为“尿毒症”透析患者的大家庭中来。他们有着类似或相同的临床表现,都必须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他们中除了少数幸运儿可以由着肾移植术而痊愈,绝大多数人都将因为肾功能衰竭而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走向死亡。所以,对来到这里的病人,你无法对他说(至少目前不能)我将用我高超的医术来治愈你,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来之前已经对这个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无药可治,却又不可能很快的死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患病时会有自我厌弃的心理,认为自己倒霉,怎么会患上这样一种想死死不了的怪病,会因为长期高额透析费用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对治疗持不配合甚至抗拒状态。这时,我们只能细心、耐心地去安慰开导他们,讲解病情,讲解透析方案,让他们逐渐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告诉他们随着国家及社会对这个疾病的关注,国家帮扶政策越来越好,经济压力将越来越小,治疗基本不用花费多少钱。我们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就经常对病人说:只要你正常规律透析,你就很可能重新回归社会,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这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目标,对于病人来说却是他们生存的目标,这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曾经有个30岁的男性病人,得到我们的安慰后这样对我说:我还想再活20年,我想看到上幼儿园的女儿长大成人,这是我人生唯一的希望,为这个希望,我必须好好透析,重新回到社会中去。
还有帮助。我们对透析病人的帮助,可能只是在透析过程中为之倒上半杯温开水,在为病人发放餐点的同时,为他们剥除蛋壳,这只是一些很简单的帮助,但对透析过程只有一只手可以自由活动的患者而言,却是足以温暖人心的行为。一句“我为你将食物热热再吃”,让多数透析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句“你还好吗?”,“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还需要帮你做什么吗”,都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朋友般的情意。我想正是这些细节上的帮助与安慰让我们血透室的氛围比较和谐吧。
没错,如果我们能治愈,就努力去治愈,不能治愈,就请去安慰、帮助他们吧,让他们少受些病痛的困扰,让他们多感受些来自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有勇气在生命之路上走的更远、更久、更精彩。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