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电子院报202104-1院报202104-1

仁医精术 | 我院成功开展首例新生儿心电定位下PICC置管术!

近日,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应用心电定位技术,成功为一名孕31周、出生体重仅1.1千克且尚未脱离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PICC置管。

PICC置管,为患儿提供了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给药途径。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中心静脉置管团队自2015年开展PICC置管术以来,已为约500名早产患儿成功开通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

她们利用科室有限的设备,不断学习,创新将心电定位技术应用到新生儿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定位,并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PICC置管,目前在该院尚属首例。这标志着该院PICC置管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省内外PICC置管技术先进水平。

在心电定位下行PICC置管,是指在PICC导管置入过程中以导管支撑导丝为电极,通过同步检测心房内心电图,观察心电监护仪上波形的变化,准确地调整导管尖端位置,确保导管置入合适的位置。

研究表明,由于中心静脉尖端位置过浅,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减少导管留置时间,位置过深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又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腔病变、三尖瓣功能障碍或病变、血栓形成等。

为了减少PICC术后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一般将PICC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末端或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右心室交界处。因此对PICC尖端进行定位更显重要。而通过心电定位技术,观察心电监护仪上特征性波形变化,可准确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快速定位,固定导管就可以使用。借助X线照片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据新生儿科护士长刘芬介绍,传统PICC置管后需经X线拍片确认导管尖端的位置,从置管完成到导管被应用这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导管异位,此时,必须采取重复调整植入长度,重复X线拍片进行定位等措施。而当床旁X线摄片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移动患儿反复往返放射科,容易增加导管脱出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

而应用心电定位技术,可将PICC置管操作和定位于病床边一次完成,并能始终保持在无菌状态下,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极大提高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避免在X线照射下调整异位导管带来的损害,同时缩短了置管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降低了患儿的住院费用,这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与抢救有着重大意义。

该项新技术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新生儿患者置管成功率,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置管后尖端位置的动态监测。同时,还可广泛推广应用于成人病区,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一次置管到位率,从而减少医患双方耗时的检查,增强患者满意度。

文章来源 | 王竞 刘滔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202104-1院报